静思精舍

 点亮心灯 手画农禅苦中安

2016-10-22 慈济基金会

 慈济慈善灯光

净斯壁灯柔和的光线,让人见了就有安定感。(摄影者:陈友朋)
朴质厚实的白色陶灯,表面塑出了一片菩提叶的形状,叶中浮雕着种种出家师父的农禅型态,有骑着脚踏车,也有挑着水桶行走,姿态虽异,但当光线从陶灯中投射出来,在黑暗之中,都让人有种安定感,彷佛述说着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,总有一个园地、一个家,等待着飘荡的心灵安定下来……

 

 


静思家风 自力更生

“请这个心灯给孙子看!”八十七岁的吴张月凤阿嬷在儿媳的陪伴下,于马勒卡台风后,从新竹来到花莲静思精舍参访,听到陶艺坊的黄映掬师姊介绍净斯法品“点亮心灯”上的图案,一如她从前的农耕生活情景,阿嬷感到亲切又熟悉,直说:“很漂亮!孙子研究所毕业了,都没看过以前家里怎么种稻子。”

黄映掬告诉阿嬷,这个图案是描绘慈济创立初期的筚路蓝缕。

那时,德慈师父捆绑好一大袋地瓜在脚踏车后座,急切地骑往花莲市区,准备交给糕饼店老板,再请购一些日常用品回来,尽管已事先挑出卖相佳、较大颗的地瓜,将小颗地瓜留着自己吃,但当年不谙农事的他仍不免担忧收入有限、难以维持生计。
 

慈济慈善师父德慈师父将早期精舍筚路蓝缕的生活形态画成手稿。(摄影者:陈友朋)
尤其早年的美仑河畔路面颠簸、窒碍难行,德慈师父得更加小心骑车,才能避免摔车,他不担心自己摔伤,只怕百多斤地瓜摔伤了,怎么是好?所幸老板向来慈悲,不以为意,依然照价收购,才让他松了一口气,如释重负。

“有一年冬天,才傍晚五点多,天就暗了!那时忠烈祠前还是吊桥!”黄映掬记得德慈师父曾经分享:“我那天远远看到树下有一个女人的影子不时飘动,心里真的很害怕!但是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骑,一直到靠近了,看到她在打呵欠,才发觉是一位穿着长衫的妇女在等先生回家。”

农禅生活 随境而安

1966年,证严上人带领弟子胼手胝足开创慈济,济助贫苦众生,常住众们谨遵师嘱“一日不做、一日不食”的清规,自力更生、耕读苦修,点点滴滴的农禅生活,五十余年来,萦绕在德慈师父的脑海,他拿起笔,描写勾勒,绘出一张张重现过往刻苦生活的珍贵手稿。

像是上人不愿挥舞鞭子赶牛,改拿甘蔗尾在前引领,好让德慈师父在后犁田;也有师父们手拿收割后的稻子,以脚踩踏“打谷机”,转动齿轮,带动脱谷滚筒,割下稻子;接着将稻谷倒在“风谷机”上的入口,用手旋转把手所产生的风,将空心或不饱满的稻谷吹开,留下饱满的稻谷。最后还得将稻草晒干后,欉起一束束,再拿到普明寺后方,堆起高高的草垺,用以生火煮饭。

慈善的灯光陶灯上刻画着师父们的农禅生活场景。(摄影者:陈友朋)
然而静思精舍的简单生活不简单,挑柴运水无不是禅,德慈师父以工作磨练身心,随境而安,直心为道场,凡事站在对方的立场想,知足感恩善解包容,抱持单纯的心念,“对的事,做就对了!”时至今日,慈济队伍浩荡长,难免规矩多、制度繁,他勉励慈济志工,在人与人之间,彼此多多关怀,互相陪伴,“人圆,事圆,理就圆”。

“身体健康,不怕做!”一如当年每天多缝一双婴儿鞋,作为慈善济贫的后盾,在看到慈济志工家里的小夜灯,德慈师父也试做看看,他将手稿上的生活写照,化做壁灯上的图案,开模制作,取名为“点亮心灯”,流通为净斯法品。

除了作为生活的来源,黄映掬分享上人开示:“灯烛有形,心灯无形,希望人人点亮心灯,唤醒清净本性,照亮自己,也照亮黑暗中苦难的人。”阿嬷听得满心欢喜,也希望子孙们体会古早生活,点亮心灯,代代相传。

(文:白如璐 花莲静思精舍报导 2016/10)